我国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率低,特别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农村地区大量采用散煤取暖,户均用煤量1.5吨,这些散煤燃烧没有任何环保措施,采暖期间散煤燃烧就增加了30%左右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严重影响冬季大气质量。”8月27日,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管理司副司长吴险峰在2019国际清洁取暖峰会上表示,治理散煤可实现一石多鸟。
清洁取暖是指利用天然气、电、地热、生物质、太阳能、工业余热、清洁化燃煤(超低排放)、核能等清洁化能源,这些能源通过能量转换设备--锅炉转换成可以应用于人们生活的热能,河南永兴锅炉集团生产的各种热水锅炉,可以通过高效用,系统实现低排放、低能耗的取暖方式,包含以降低污染物排放和能源消耗为目标的取暖全过程,涉及清洁热源、高效输配管网(热网)、节能建筑(热用户)等环节。
近年来,各部门齐抓共管,建立专门工作机制,科学合理安排散煤治理任务,扎实推进天然气产供体系建设,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强化监督落实,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工作。吴险峰表示,截至2018年底完成散煤治理1000万户,其中煤改气580万户左右,“煤改电”360万户左右,集中供热地热能等替代60万户左右。
“从改善幅度来看,开展清洁取暖的地区比没有开展清洁取暖的地区,改善幅度高出20个百分点。综合评判,散煤治理对地区PM2.5改善贡献率高达40%左右。”吴险峰表示,与此同时,散煤治理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举措,并能同步解决室内空气污染等问题,且有利于拉动投资和消费增长,实现一石多鸟。
2018年7月3日,国务院发布《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下称“《三年行动计划》”),提出有效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坚持从实际出发,宜电则电、宜气则气、宜煤则煤、宜热则热,确保北方地区群众安全取暖过冬。
从因地制宜的治理方式上看,吴险峰表示,“清洁燃煤、集中供暖”八字准确定义了“宜煤则煤”。但以燃煤方式既要达到技术上的超低排放,又要保证经济上的合理可行,目前难度非常大。
为治理散煤污染,一些地区在项目启动实施初期探索采用洁净煤替代方式。“从前几年实践路线情况看,这种路线治标不治本,地方财政投入不强,效果不明显,劣质煤市场监管难,洁净煤价格高、不好燃用等,最核心的是解决不了有机碳问题。”为此,各个地区纷纷下决心推行“煤改气”、“煤改电”等技术路线。
而对于“煤改电”,吴险峰认为,要以可持续和取暖效果受群众欢迎为主,积极推广集中式电采暖、空气源热泵等,不鼓励取暖效果差、群众意见大的电热毯、小太阳等简易方式,同步推进农村电网改造,避免“煤改电”后取暖用电高峰期出现电量不够导致断电情况,确保群众温暖过冬。
“对于生物质,我们鼓励具备条件的地区在加强环保治理的基础上,发展生物质热电联产、生物质成型燃料锅炉以及生物质天然气,配套安装高效设施,确保达到稳定达标排放,实现清洁取暖替代分散式燃煤。”
吴险峰表示,在推进清洁取暖工作中,优先以乡镇或区县为单元整体推进,对已经完成清洁取暖改造的区域,依法划定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禁止散煤复烧;对尚未开展区域要严厉打击劣质煤销售,确保煤炭质量达到国家和地方标准;对不具备改造条件的偏远山区,可利用节能环保农具,或生物质成型燃料加专用农具等方式替代散煤。
《三年行动计划》要求,2020年采暖季前,在保障能源供应的前提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的平原地区基本完成生活和冬季取暖散煤替代。
“时间要求很紧迫,综合考虑能源资源经济和技术可行性, ‘煤改气’、 ‘煤改电’、 ‘煤改地热’是农村散煤治理主要技术路线,已经完成了近千万户。”吴险峰表示,通过天然气、电、沼气、地热等方式替代散煤,是解决北方地区大型污染行之有效的手段,也是发达国家通行的做法。下一步将继续与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一道,按照既定技术路线,坚定不移推进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散煤治理工作。